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洋动态 > 新闻详情

共和国的海洋足迹——北极黄河站:为北极科学考察提供重要支撑 2019-03-26

5007

浏览

在遥远的北极圈内、欧洲边缘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坐落着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黄河站于2004年7月28日建成,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3座极地科考站。如今我国也成为第8个在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建立科考站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开展南北两极科考的国家。

斯瓦尔巴群岛在12世纪由挪威人最早发现,1920年,英国、美国、挪威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订《斯瓦尔巴条约》,将整个群岛的主权划给挪威。根据条约规定,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1925年,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加入了该条约。

20世纪末,我国开始行使《斯瓦尔巴条约》签署国的权力。1991年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应邀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4国科学家联合开展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1999年和2003年,我国两次派遣“雪龙”船去北极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

2004年7月28日,我国正式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黄河站。从此中国的北极科考又有了一个陆地支撑点。

国北极科考主要是以船基为依托的海洋调查。若要完整认识北极气候和环境变化,还需开展北极地质、冰川、冻土、陆地生态调查,及以陆基为支撑的大气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的观测研究。黄河站的建立为开展陆基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河站站房总面积500余平方米。站上配有全天空照相机、双层气象塔、GPS卫星接收站,以及野外采样和分析设备,并建立极光观测、固体地球与大气环境监测、生态与雪冰环境监测、分析等实验室。

现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极地区综合观测体系,相继开展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地质、气象和大气化学等多学科的立体综合观测。黄河站已成为一座综合科考站,开展了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生态环境演变、近岸海洋环境监测、冰川长期监测的可行性调查和大气化学采样等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

黄河站所处的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最大的冰川化区域之一。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开展北极冰川观测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近年来在冰川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变化、冰川微生物、冰川变化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站处于地球北半球极隙区维度,与我国南极中山站基本上处在地球同一根磁力线的南北两端,构成地磁共轭,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极隙区维度高空大气物理共轭观测台站对,中国科学家可在南、北两极对极光进行共轭研究。黄河站因此拥有了自己特色的研究项目,为全球北极研究做出了贡献。

黄河站的极夜时间长达4个月,不仅是观测高纬共轭现象的理想之地,也是观测极光等日地物理现象、开展空间环境国际联合观测的理想之地。黄河站的空间环境观测系统具备显著的特色,是对北极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补充。

自2004年中国第一支北极科考队远赴新奥尔松,至今,15年来,黄河站已建设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极考察站。

作者: 王榕榕 来源: 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 2019-03-26

热门新闻榜 更多

视频专区 更多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