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
中国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进展——庆贺刘光鼎院士八十华诞
定 价: ¥ 258.00
会员价: ¥ 258.00
1472
浏览次数
作者:金翔龙 秦蕴珊 朱日祥 李家彪
出版日期:2008-12-01
ISBN:978-7-5027-7199-7
装帧:平装
页数:787
版次:B1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180.00内容简介
刘光鼎先生与业治铮、朱夏先生对海底研究共同提出“一种指导,两个环节,三项结合,多次反馈”的理论原则和一系列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方法,简称为“一、二、三、多”。一种指导———以活动论构造史观为指导,具体构造具体分析,深入研究盆地构造的形成过程,探索其时空分布的演化规律。两个环节———岩石物性与物理建模。岩石物性携有地球内部信息,是连接地球物理场与地质解释的重要纽带;物理建模是定性解释向定量解释过渡的关键。三项结合———以系统工程思想深化认识地质过程,牢牢抓住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解释相结合、正演与反演相结合。多次反馈———在地球物理采集、处理与解释的工程中从认识论出发,依靠各类信息多次反馈,验证、修改、补充和完善,使认识逐步逼近客观规律。光鼎先生运用“一、二、三、多”理论原则与研究方法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专著是中国海底近30年研究的系统总结,是我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目录
固体地球物理
3 中国大陆岩石圈物性结构(一)———三维温度分布和岩石圈厚度
臧绍先 魏荣强 宁杰远
10 中国大陆岩石圈物性结构(二)———三维流变结构
魏荣强 臧绍先 宁杰远
18 亚洲中部岩石圈力学耦合的地震学证据
王椿镛 苏 伟 常利军 楼 海 P.G.Silver L.M.Flesch
31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地球物理证据
朱日祥 郑天愉 赵 亮
44 华北地块晚中生代大规模陆内旋转与克拉通破坏
黄宝春 朱日祥 孙丽莎
54 青藏高原诸块体的显生宙运动学与特提斯洋的演化
孙丽莎 黄宝春 陈军山 朱日祥
66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岩石圈深部结构
朱介寿 李海丰 AlexandraRobert JérardJules JérmeVergne
74 西藏南部地壳及上地幔导电性结构——— 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
魏文博 金 胜 叶高峰 邓 明 景建恩 MartynUnsworth AlanGJones JohnBooker
93 中新生代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造运动过程
郑建京 孙国强 苏 龙 刘兴旺 张顺存
101 滇川西部特提斯造山带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刘建华 刘福田 胥 颐 刘劲松 游庆瑜 郝天珧
110 利用接收函数偏移叠加方法得到的中国境内天山地壳结构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王 继 李 昱 郭 飙
118 若尔盖-西秦岭地区深部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张先康 嘉世旭 杨卓欣 赵金仁 张成科 王夫运 徐朝繁 潘纪顺 刘 志 孙国伟 潘素珍 杨 健
125 利用“重复地震”估算云南地区的深部滑动速率
陈棋福 李 乐
133 黄海地区的Pn波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分析
胥 颐 李志伟 刘劲松 郝天珧
141 半无限空间中平面断层的自发破裂传播研究进展
张海明 陈晓非
应用地球物理
179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模式研究
蒋鸿亮 秦月霜
186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识别
王璞臖 陈树民 唐华风 李瑞磊 张建光
197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 玲 张 研 杨 辉 戴晓峰 孙夕平
208 东北地区海相层系油气地质研究进展及勘探前景
姜慧超 周祖翼 柳忠泉
217 大港地区火成岩分布的航磁研究
徐 亚 张丽莉 段秋梁 李志伟 黄 松 王贝贝 秦静欣
225 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火山岩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区带目标优选方法
杨 辉 文百红 张 研 张光亚 刘志舟 吴丰成 胡庆辉
234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前景与有利勘探方向及领域
何家雄 陈胜红 龚发雄 徐瑞松
243 海上地震岩石物理技术
安鸿伟 赵 伟 乔悦东
251 海上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
赵 伟
260 海上油气资源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
赵 伟
268 双重结构风险最小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方法
张向君
273 用于地层层序分析与储层研究的地震时频属性
刘喜武 宁俊瑞
280 北京断陷黄庄-高丽营断层伪随机可控震源地震剖面
常 旭 刘伊克 王红落
288 叠前地震反演进展
印兴耀
303 复杂介质地震波场的微分几何表述
杨孔庆 陈旭荣 林中材 杨磊
310 多孔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综述
杨慧珠 曹 宏 巴 晶 孔丽云 刘 炯
319 Born频散方程和Born-Kirchhoff传播算子
符力耘
337 基于波动方程的真振幅地震成像
罗明秋 谢小碧 吴如山 金胜汶
349 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及应用
裴江云 王建民 曹福仁 李金玉 林春华
·2·
357 三维波动方程深度偏移的最优分裂傅立叶方法
张剑锋 刘礼农
364 函数近似与地震偏移成像最优可分近似的理论和算法
陈景波 刘洪 张致付
370 偏移中的假频问题研究及地震成像的分辨率分析
张 宇
384 一种提高反射地震记录分辨率的变子波模型法
高静怀 汪玲玲 赵 伟
399 基于Curvelet变换的地震资料噪声衰减
包乾宗 陈文超 高静怀
407 Radon滤波法在CRP和CMP道集上抑制多次波的效果对比
刘国峰 李 博 刘 洪 张云鹏
412 地层滤波公式的李代数积分证明和推广
刘 洪 何 利 刘国锋 李 博
423 磁悬浮检波器与常规动圈式检波器的对比试验
朱 铉 殷厚成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
443 东亚地质构造事件与西太平洋边缘海演化
李家彪 金翔龙
452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的形貌特征及动力学状态探讨
刘建华 刘福田 胥 颐 陈 辉 刘劲松 郝天珧 游庆瑜
46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模型分析
张 健 史保平 李家彪
467 大容量气枪震源与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
丘学林 赵明辉 夏少红 葛洪魁 陈
474 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看南海东北部深部结构特点
郝天珧 黄 松 徐 亚 李志伟 胥 颐 雷受
485 南海东北部前新生代基底和中生界分布的初步研究
王家林 陈 冰 吴健生 钟慧智 陈焕疆 郝沪军
494 南海北部跨越潮汕凹陷的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
阎 贫 温 宁 王嘹亮 张志荣 罗文造
501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中的应用
吕修亚 阎 贫 郑红波 王彦林 张 辉
508 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构造与沉积演化
丁巍伟 李家彪 黎明碧 方银霞 唐 勇
519 南海北部陆坡下部晚渐新世以来陆源矿物沉积通量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蒋恒毅 李安春 万世明
528 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陆源沉积:粒度组成的动力控制及其反映的东亚季风演化
梅 西 郑洪波 张训华 黄恩清 刘 锐
538 台湾海峡地震活动性与深部构造
祝尉洪 高 锐 FrancisTWu 陈棋福
546 东海重磁场特征及构造区划
韩 波 张训华 杨金玉 孟祥君 田振兴
553 东海磁性基底反演及其磁场特征
孟祥君 张训华 韩 波 姚长新
560 南黄海及其邻区地层密度特征
欧阳凯 张训华
570 南黄海磁性基底特征研究
邢 涛 张训华 符 溪
576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石榴石化学组成及其物源示踪
王中波 杨守业 王红霞 张志繤
587 沧口断裂胶州湾段构造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
刘保华 李西双 李官保 赵月霞 刘晨光 裴彦良
595 江苏中部海岸潮滩沉积层序的保存潜力
高 抒
606 浙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钙碱性岩浆作用实例:新昌复合火山-侵入杂岩研究
董传万 杨树锋 唐立梅 杜振永
619 舟山近海海砂资源高分辨率地层剖面探测研究
赵铁虎 张训华 王修田 李 军 张异彪
626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实验
业渝光
634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方法与海底地震仪
阮爱国 李家彪
642 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高密度走时速度反演初探
张宝金 成 谷 符 溪 耿建华 马在田
649 南海北部甲烷流体活动区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矿物与浮游有孔虫的无机碳氧同位素记录
于晓果 陈荣华 范维佳 金肖兵 龚建明 姚旭莹
658 晚中新世南海珍贝-黄岩海山岩浆活动及其演化: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王叶剑 韩喜球 罗照华 邱中炎 丁巍伟 李家彪 高水土 陈荣华
669 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物理海洋-地震海洋学简介
宋海斌 董崇志 陈 林 宋 洋
678 趋于基准统一的海洋地磁数据改正处理方法研究
高金耀 翟国君 刘 强 张 涛 谭勇华 吴学文 汪 俊
686 中国海域船测重力异常及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数据精度评价研究
杨金玉 张训华
692 目标界面重磁同步反演和应用
吴健生 江 凡 陈 冰
700 重磁三维相关成像
孟小红 郭良辉 崔 欣 李淑玲 邢 兴
710 基于物性随机分布模型的重力与地震联合反演及其应用
于 鹏 王家林 吴健生 陈 冰 张新兵 钟慧智
718 三分量海底地震仪记录中转换横波的震相识别
赵明辉 丘学林 夏少红 王 平 夏戡原
727 海底沉积物声学原位测试技术研究
陶春辉 李红星 邓显明 周建平 金肖兵 顾春华 何拥华
其 他
741 浅谈对块体构造学说的认识
张训华 孟祥君 韩 波
747 吾师刘光鼎先生
陈 洁 温 宁
753 中国边缘海研究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
许惠平 王家林 陈华根
762 SAR成像及应用中的若干技术研究
刘代志 黄世奇 陈 亮
767 高光谱遥感侦测信息处理若干研究进展
刘代志 陈 亮 黄世奇
779 再论科技期刊质量的控制———科技论文编辑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郭爱缨 刘少华 胡素芳 何 燕 汪海英 肖台琴 徐雅玲
787 后 记
精彩书摘
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在东亚地质构造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分裂,使印支地块沿红河断褶带与扬子、华南地块碰撞、拼贴,特提斯洋北支关闭,形成了壮观的印支岩浆变质碰撞带,其影响波及整个东亚地区。研究表明,受这一地质事件的影响,沿该印支缝合线蛇绿岩侵位、变形作用和岩浆变质活动十分活跃(HFontaine等,1978;Sernger,1992),蛇绿岩套和蛇绿混杂岩分别分布于我国德钦、德崇、元汇等地以及玉树、邓柯等地,并在哀牢山变质带中发现有蓝片岩,古生代至三叠纪的深海沉积和超镁铁质岩石组合沿越南红河出露。该构造事件除沿带形成了大型断裂褶皱带外,还引发了大量火成岩侵位,如三叠纪晚期的奠边府花岗岩,广布在范士潘山系和拾守早再山系及马江流域的介于卡尼克期与诺列克期的花岗岩和基性超基性岩的侵入(刘昭蜀等,1988)。向东在北部湾与莺歌海盆地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已钻遇大量放射性年龄为224~235Ma的花岗岩与变质岩(Pigott等,1994),它们组成了这些盆地的基底,被认为是晚三叠纪碰撞的产物。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