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等离子体研究所陈长伦研究员课题组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偕胺肟复合材料用于海水提铀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应用表面科学》接收发表。
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活动,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9月下旬返回上海。
国务院新闻办11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聚焦粮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介绍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关工作。
7月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首艘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十七号”在江西九江同方江新造船厂码头下水。据悉,“海洋地质十七号”总长49.5米、型宽12.0米、设计吃水2.65米,以近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主,具备钻探、物探等多门类作业功能。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加快推进CCUS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聚焦我国CCUS示范项目与技术突破,讲述我国如何通过CCUS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记者陈冬书、高敬)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9日介绍,我国将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确定50个考核水体,分区分类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价,2025年将开展第一次考核。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通讯员霍萍)6月30日,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海豚1”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设计研发,突破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探测、智能感知及环境重构、船舶与海洋环境数字孪生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造了一座“海上流动”实验室。
6月28日,福建平潭外海海域晴空万里,现场施工人员却悬着一颗心,眼睛死死盯着对接中的风机叶片。10时10分,在人机精准配合下,最后一支叶片对接成功,全船“战友”一片欢腾…… 3个多小时后,随着现场吊装负责人在对讲机中一声令下“主吊摘钩”,一台创世界风电新高度的“大风车”迎风矗立,徐徐转动的风叶推动中国海上风机走向大型化。
6月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围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与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等单位赴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东滩保护区),联合举办“崇明生态岛净滩活动”,来自重点实验室、共建单位及部分公众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近50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