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页

为您推荐

海底两万里

¥ 54.60

从太空探索海洋:卫星海洋学非凡应用

¥ 384.00

合成孔径雷达海洋涡旋探测

¥ 182.40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东海站观测数据图集Ⅹ

¥ 116.00

国际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估报告

¥ 134.40

太子河辽阳城区段常见浮游生物图谱及生态现状

¥ 54.40

首页 > 海洋书城 > 海洋社科类 > 海洋权益与军事

波起东海——中日海上岛屿争端的由来与发展

定 价: ¥ 48.00

会员价: ¥ 36.00

2360

浏览次数

作者:张剑锋

出版日期:2014-12-23

ISBN:978-7-5027-9011-0

装帧:平装

页数:192

版次:B1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33.00

内容简介

《波起东海:中日海上岛屿争端的由来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日之间琉球和钓鱼岛问题前后四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详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波起东海:中日海上岛屿争端的由来与发展》在叙事的同时,注重对史实的严谨考证,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资料翔实、内容准确,可作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认识中日东海问题和开展海洋观教育的参考读物。

目录

引子
一、早期的琉球纷争
日本统一与侵朝战争
萨摩侵琉事件
明朝的反应
侵琉后果

二、琉球问题的再次较量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崛起
扩张准备
有机可乘
外交试探
西乡的“暴走”与日军侵台
重大危害
琉球亡国
沉重教训

三、钓鱼岛问题的产生背景
钓鱼岛概述
发展过程
秘密窃取
宣言和公告
美日之间关于日本领土管辖权的变更过程
战后中日之间的领土调整
错划的范围

四、钓鱼岛问题的斗争和博弈
矛盾显现
美国的态度
失利原因
中日之间的主要争议
重要共识
危机背景
“购岛”缘由
狭隘与短视
新的分水岭

五、未来发展
无解的问题
可控的形势
长期的相持

附录
1.中日修好条规
2.北京专约
3.分岛改约协议
4.马关条约
5.开罗宣言
6.波茨坦公告
7.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
8.旧金山对日和约
9.日美《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的协定》
10.中日和平条约
11.美国民政府《关于琉球群岛之地理境界的布告》
12.琉球政府《关于尖阁列岛领土权的声明》
13.日本外务省《关于尖阁列岛领有权的基本见解》
14.中日联合声明
15.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波起东海:中日海上岛屿争端的由来与发展》: 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以大藏卿伊达宗城为全权大臣的代表团到中国进行谈判。但是,让清政府官员没想到的是,日本方面拿出的竟是一份以《中德条约》为蓝本的条约草案,要求以此为基础进行谈判。这哪里是想和中国一道“冀同心合力”抵抗列强,而分明是学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手法,往中国脖子上套枷锁,企图通过这个条约从中国方面谋取与欧美列强同等的特权。清政府当然予以拒绝。后来,清政府按照平等原则自行拟定了一个条约草案,作为双方谈判的基础。在谈判过程中,日本使者依然费尽心机,巧妙措辞,尽可能为自己谋求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的利益,但都被中国代表严词拒绝。最后,因日本方面订约心切,大体还是按照清政府的意思,双方商定了修好条规18条,通商章程33条,形成了一份名为《中日修好条规》的正式条约文本(见附录1)。1871年9月13日,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该《条规》。这是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而且确实是个平等条约。  但是,由于近代史上中日两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日本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通过明治维新的一系列重大变革,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水平正迅速提升,而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传统强国虽然也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热潮.但整个社会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相对于日本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中国实力的增长是缓慢的),特别是日本新政府采取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基本国策,注定了中日两国之间不可能存在这种平等关系。所以,《中日修好条规》签订之后,在双方换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首先,这个条约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惊恐不安,他们纷纷照会日本,指责日本要和中国“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对付西方。在列强的压力之下,当时的日本政府慌了手脚,马上要求与清政府修改条约。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日本政府迟迟不正式批准条约。最后,直到1873年4月双方才完成条约的换约。后来,由于日本政府不断地推动对琉球和朝鲜的侵略,这个条约根本就没有对他起到什么实际的约束作用,却在事实上更多地束缚了中国方面的手脚,以至于之后在双方关于包括琉球、台湾、朝鲜在内的各次斗争中,多次出现中国方面遵守条约,而日本方面屡屡违反,甚至对此置之不理的情况。看来,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中,光靠诚实守信还是不够的。  那么,《中日修好条规》和“牡丹社事件”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很长时间并不知情。1872年5月,北京的报纸公开报道这一事件以后,当时正在北京与清政府交涉《中日修好条规》改订问题的日本外务大丞柳原前光首先看到了这个消息,并马上向日本外务省报告。得知消息后,日本官员伊地知贞馨、大山纲良和桦山资纪等人立即建议日本政府出兵台湾。当年年底,日本政府特聘前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Le Gendre)为外务省二等出仕。李仙得到任后,多次向日本政府建议利用这次台湾和琉球居民的相杀事件,趁机进兵台湾,尽快实现夺占台湾、澎湖和琉球等东亚战略要地的目标。①  ……

读者评论

找回密码

换一张
下一步

密码重置邮件已发送到您邮箱,请查收

确定
关闭